家禽阻毒增免方案
來源:沈陽偉嘉牧業 作者:高遠智 發布時間:2016-06-06 08:35 3953次瀏覽
在我國蛋(種)雞養殖生產中,病毒性疫病第一關鍵控制要素,一旦雞群感染直接或間接導致臨床群體大量發病和死亡;給養殖場造成較大損失,通過實驗室流行調查結合臨床表明,禽流感、傳支、免疫抑制等疾病是目前臨床蛋(種)雞流行的主要病毒性疫病。
一、主要病毒病流行調查分析
1. 嘉云健康: 2017年主要病毒性疾病分別禽流感H9 45.63%、禽流感H5 5.36%、嚴重禽流感0.13%、傳染性支氣管炎2.57%、病毒性關節炎4.49%、網狀內皮組織增生占1.03%。2018年分別禽流感H9 23.59%、禽流感H5 2.31%、嚴重禽流感1.68%、傳染性支氣管炎 4.81%、 病毒性關節炎1.36%、網狀內皮組織增生占2.52%,2019年分別禽流感H9 28.23%、禽流感1.47%、傳染性支氣管炎11.86%、 病毒性關節炎 1.49%、網狀內皮組織增生占2.14%。通過嘉云健康2017年-2019年檢測數據說明,禽流感始終處于高發狀態,包括禽流感H5、禽流感H7、禽流感H9;特別是禽流感H9,近年來感染率較為為廣泛,臨床高抗體雞群出現隱形或繼發感染現象較多,對養殖場直接或間接性的造成一定損失。傳染性支氣管炎發病率處于上升狀態,臨床以雛雞階段發病較為常見,導致產蛋無高峰,成雞主要呼吸道表現,如不繼發感染對臨床影響相對較小。再則免疫抑制性疾病也要引起養殖場關注。
2.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曾對呼吸道病變病毒(氣管/支氣管栓塞)分離顯示,總病例31例中,傳染性支氣管炎檢出數為31例,占總數的100%;總病例245例中H9檢出數為227例,占總數的92.65%、總數67例中,傳支和H9混感檢出數42例,占總數的62.68% 。也說明了IBV、H9和IBV及H9混感均可引起氣管/支氣管堵塞,大部分的氣管/支氣管堵塞是有H9感染引起( ~80%)、氣管/支氣管出現出血,均有H9感染,并常伴繼發感染現象。
3.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吳延功研究員在2016年疫病監測率中分別禽流感H9 36%、禽流感H5 10%、H7 0.63%、傳染性支氣管炎1.9%、病毒性關節炎3.8%、傳染性貧血5%。2017年(5月份前)疫病監測率中主要病毒性疾病分別禽流感H9 27%、禽流感H5 5%、H7 8%、傳染性支氣管炎5%、病毒性關節炎4%、傳染性貧血2%。同樣曾調查21個省13000多個樣品,表面上健康的雞種,流感的帶毒率達到了9%。其中H9、H5帶毒率達到了3%。也說明健康雞群帶毒可直接增加雞群感染風險。
二、病毒性疫病病因分析:
2.1 環境污染:一是隨著家禽養殖行業的發展,外環境環境污染指數在逐步增加。二是隨著養殖場年限的增長,生物安全的缺失,內環境污染指數也在逐步增加。所以說在養殖過程中,環境中存在不同程度病原體,病原體就會通過空氣、車輛、飼料、飲水等各種途徑,入侵易感群體,當病毒載體達到一定程度或出現誘發因素時,就會引起病毒性疫病發生。
2.2 垂直傳播:帶毒感染禽只在群體中普遍存在,養殖場不管通過何種途徑,都不可能完全將所有病原體拒之門外,根據養殖場實際情況、飼養管理等因素,加之雞群提抗力之強弱、免疫雞帶毒的差異等;難免會導致病原微生物等因素的趁虛而入。當上一代雞群野毒感染后極易造成種蛋污染或直接經過胚胎傳播,使其雛雞出殼帶毒和垂直感染,致使下一代雞群的發病風險大大增加;特別注意的是某些免疫抑制性病原體,能誘導宿主免疫器官的淋巴細胞凋亡,損傷免疫功能,造成機體抵抗力下降,而雛雞的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全,對其抵抗力更低,一旦出現并發或繼發感染時,死亡率會大大升高。
2.3 抗體保護: 首先雛雞出殼后隨著母源抗體的消失(一般15-30日齡為免疫空白期),機體抗體保護受限,此階段當環境中存在野毒污染或經過垂直傳播、出殼帶毒等因素影響下,就直接增加了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風險;其次是免疫程序不當,多數養殖場條件有限,不能有效結合實驗室疫病監控,甚至懷抱“一針定天下”這樣的錯誤防控觀念,只是通過經驗進行免疫,而雞群免疫后的疫苗抗體水平會根據不同養殖場管理水平、免疫抑制、環境污染指數等的影響會出現不同變化,所以致使養殖場實驗室監測后出現抗體水平離散度較大,個體感染率較高等現象;再則就是高抗體雞群感染發病,主要體現于臨床生物安全等的缺失,造成雞群環境中病毒載量過高,環境中較高的野毒載量會中和家禽有限的抗體滴度,而有限的疫苗抗體不能抵制環境的無限污染。另外如禽流感滅活疫苗免疫不能有效的保護局部黏膜,如環境中存在野毒污染時極易附著于局部黏膜使其機體長期帶毒而導致雞群感染風險增加。
2.4 病毒變異:病毒的基因組在其增殖過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時刻都自動地發生突變。病毒在一次感染中,一個病毒粒子要增殖上萬或幾百萬次,所以存在產生突變的機會。 另外多種病毒的自然變異是非常緩慢的,但這種變異過程可能會通過某些因素的刺激如高密度免疫壓力等而加快變異。 如禽流感病毒等就是較明顯的案例之一,如同一個雞群群存在多種不同亞型的禽流感病毒,極易導致發生基因重組。
三、主要病毒性疫病預防措施
3.1 生物安全:強毒或致病微生物在環境中的持續存在、不斷大量排毒、擴散等在養殖場家禽中傳播才是真正的元兇。加強養殖生物安全消毒措施的完善與實施,降低環境中病毒載量是目前規模養殖場的重中之重。生物安全的管理體系包括很多環節,例如養殖場的選址、養殖場內合理布局、日常清洗、有效消毒和人員、車輛及物品的流動管理等諸多方面;但生物安全建立最重要的就是圍繞目前養殖場現有條件進行完善。因此,有效消毒同疫苗、藥物預防疫病一樣對于保證動物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有效消毒需要有效規范的消毒程序,合適的消毒劑和科學的評估方案,同時應該重視關鍵點的消毒和空舍消毒;關鍵點消毒包括人員、進出口、運輸車輛、器具等的消毒可以有效地阻止病原微生物進入或離開場區和在場區內傳播;空舍后的徹底消毒,減少不同批次間病原的傳播,也是全進全出生產方式的重要安全保證。
3.2 生物制品:使用市場流行株疫苗或卵黃抗體增加特異性免疫力,但要意識到隨著母源抗體的下降、免疫空白期等階段,機體易感性增加;再則臨床不管通過何種免疫程序雛雞階段30日齡之前滅活疫苗免疫抗體不會產生較好保護作用,如果雛禽自身帶毒或環境中存在野毒時直接增加了15-35日齡之間感染發病率;另外卵黃抗體涉及到凈化及保護期短等問題,會增加帶毒或感染風險。另外隨著雞群日齡的增長, 建議養殖場結合實驗室做好疫病監控,適時進行有效程序調整。
3.3 溫差控制:臨床生產上雞群常發的禽流感及傳染性支氣管炎發病誘因之一就是多數受到過較大溫差的影響。溫差應激是養殖生產中最常見誘發因素之一,瞬間溫差刺激可引起外周血管收縮,再則受到溫差應激的影響,呼吸道粘膜屏障機能受到破壞,纖毛上皮活動停止,致使機體抵抗力減弱,為病原提供有利條件。所以說養殖生產中雞舍的溫度要保持平穩,不能突然變化,忽高忽低,更不能有賊風侵入。
3.4 阻毒增免:根據目前國內蛋(種)雞疫病現狀,阻毒增免方案作為有效臨床補充,使其降低病毒性疾病或由病毒性疾病引起混感的發生率,從而提高養殖生產效益。一是阻毒(阻野毒、減排毒、增免疫)方面:建議蛋(種)雞臨床3-4日齡、15-16日齡、28-29日齡分別使用基因重組工程干擾素(如禽速鍵),阻斷野毒感染及機體排毒,調節免疫自身穩定功能,開產后可根據養殖場情況選擇使用:如雞群開產后弱毒疫苗免疫時避免免疫后呼吸道或免疫后發病,可在免疫弱毒疫苗免疫前四天使用兩天。 H9N2污染嚴重養殖場每15-20天使用一次,每次兩天,連續使用一批次,可起到野毒凈化作用。禽流感(冬、春季節)或其它病毒病高發區域每15-20天使用一次,每次兩天,明顯降低發病指數。二是增免方面(提免疫、強肝腎、促產蛋):配合黃芪、淫羊藿、女貞子等成份藥物(如活力元),5-10日齡 15-21日齡、30-34日齡使用,強肝固腎、激活機體免疫系統,促進免疫活性物質的產生,從而起到增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作用,提高自身抗病毒能力。另外在生殖系統發育期、開產至高峰期使用及45周齡時使用5-7天,除了提高自身免疫力以外,還可以強肝固腎,促進生產性能。
總之,任何病毒性疾病的發生都離不開“毒”的存在,病毒先吸附于機體敏感細胞受體,經過一系列過程導致機體感染發病,感染后根據病毒的毒力、病毒的感染量、機體免疫力、繼發感染程度等臨床發病程度不一;如H9N2低致病性禽流感,環境中有些細菌如大腸桿菌等分泌的胞外酶可以裂解禽流感弱毒株表面的血凝素,使其非感染性病毒粒子的感染性和毒力增強;一旦野毒感染進入機體后會破壞黏膜上皮細胞,給多種病原提供感染機會,直接加重了雞群感染率及對機體帶來的損傷;另多數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后往往不表現明顯臨床癥狀,有時僅表現為生長遲緩等癥狀,但此病可破壞家禽的免疫器官或免疫細胞如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導致雞群的抗病力減弱,疾病易感性增加;所以說在疫病傳播過程中,表現健康但帶毒的群體要引起養殖場的重視。
上一篇:水禽阻毒增免方案
下一篇:沒有了
版權所有:沈陽偉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電話:400-1788-400
地址:沈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八號街5甲1號
郵編:110027